2007年9月2日 星期日

《天鵝湖》有甚麼意義?

《天鵝湖》有甚麼意義?


   當初,李察以為,這芭蕾舞只是對自己有意義。有一個周六的下午,獨自一人,在下了窗簾的小客廳裡看。是自己從電視上錄下來的影帶。人間的一種絕對純真感情,在惡魔的播弄下,無法存在。而這種純真感情的生命力在於,他們能夠用自己的生命和惡魔奮鬥,他們寧願以生命換取真情。

這是第一次,李察被徹底感動。這一盒影帶,李察珍重收藏。還複製了一盒副本,以防不測。因為,市面上有很多其他版本,但沒有一種有這種真情。這影帶,伴隨李察多年,是當年生命中的唯一安慰。人間慘酷,全被這影帶給予的溫暖抵消。但不幸,忽然發覺這影帶全是白點,全部發霉。連副本亦一起發霉了。真是一驚非同小可。托人到英國皇家芭蕾學會去,亦買不到。曾經播影的電視台,亦己結業。當時以為,人間唯一孤本,竟然白白消失。

持續多年,每逢有新版本的《天鵝湖》面世,李察必定細心觀賞。但是,這些新版本,都有一種共同的特色。 編舞者對於柴可夫斯基的基本心態,絕不認同。所以,他們通常有三個動作:

一,把原著中的教師角色刪掉。教師代表王子的文化傳承,他們無法了解。

二,把原著結尾中的殉情片段刪去。他們並不以為,真愛是生命的主要成份,而奮鬥是必須付出生命的全部的。

三,把奴隸之舞一場刪去。第三幕是皇室舞會。歐洲的達官貴人全部出席,連場熱烈的宮廷舞蹈,忽然,是一場奴隸之舞………這是李察設想的名稱。天鵝在奴役之中苦舞,悲哀直達上天。極端的痛苦,帶來極度的真情。這一場只三分鐘,卻是張力爆發的重要來源。可惜在近二十年出現的許多版本中,這三分鐘都被刪去。也許在連場討好的舞蹈中,這一場太悲哀,沒有票房價值。柴可夫斯基寫這一段音樂的用意,現代藝術家全看不到。刪除了張力,猶如拆去引擎,動力全失。餘下的,就都是庸俗。

問題是,何以現代藝術家,無法重返柴可夫斯基的高度?本來,刪除了片段,僅只是情節改動,應該不是太大問題的。其實,真正的問題是,現代人已經失去了純情。情感上無法抵達這高度,怎樣改變情節,都不可能挽回那種失落的感覺了。這是時代總體的大問題,不是個別藝術家的小問題。失去純情的代表作品,以雷里耶夫為首。他所改動的《天鵝湖》,變質為他的個人發揮。至於其他版本,連雷里耶夫也不及,就更談不上了。

   《天鵝湖》是芭蕾舞的經典作品,是所有舞者必經的考核教材。所以,這芭蕾音樂,是經常演出的。基本上,全世界各大城市,是年年演出的。但問題是,為甚麼沒有人看得到問題。因為,現代人的心態已經變化。而這種變化,是時代大變的前奏曲。

  或者,我們最大的幸運是,我們有了DVD。而且,有了互聯網。前述的消失版本,已經在2003年以DVD 版本重新出現了,網上已經可能買到。

DVD版本的資料
女主角:Natalia Makarova
     男主角:Anthony Dowell
音樂指揮:Ashley Lawrence

至於純音樂版本,較好的是Mark Ermler 指揮的版本。更好的是普列文(Andre Previn)指揮的版本。以上這些,在「柴可夫斯基真愛」資料輯中,都有所描述的。



《天鵝湖》有何時代意義?
(問到底 No.6776 2007 0902 Sunday)

*星期天籟*

這裡所謂的「時代」,並不是指柴可夫斯基的時代。天鵝湖寫於1877,但直到1982 年,我們仍有極好的詮釋版本。李察多次推薦,是Makarova 與Anthony Dowell 合作的芭蕾舞演出版。

  但問題是,時間只推進了二十多年,為甚麼此後,幾乎年年上演,隔幾年又有新版本的《天鵝湖》,是愈演愈差,一代不如一代?最差是雷里耶夫和瑪歌芳婷合作的版本。天鵝湖中的真情,被雷里耶夫的個人表演慾完全覆蓋。技術上到家,藝術上徹底失敗,卻深受全世界歡迎。這是甚麼問題?

問題是,現代人已經失去了追求真愛的意欲。現代人只需要解決即時的食色兩慾,但不懂真愛。真愛有甚麼用途?這是無論你怎樣解釋,俗世都是很難明白的。無愛的藝術,索然無味,但舖天蓋地。

連基本的詮釋能力亦已失去,更遑論創作了。這就是我們今日的時代處境。舉世無人,有為者誰?

沒有留言: